Peter Burke撰寫的《製作路易十四》,是一本具有文學性的歷史作品。本書正文僅不足三百頁,言簡意賅卻不深奧,適合初學者閱讀;同時,通透地分析路易十四的形象。因為還沒有人概覽過路易十四在當代的形象[1],此主題作為問題意識,可見本書的史學地位及獨特性。以下將分別針對作者的筆法表現及史學內容,試評論及分析。
置於正文前的目錄,已見作者規劃章節之用心。首先,全書談論路易十四的「形象」,為虛物,作者將它比喻為路易十四在舞台上的演出;這個觀念來自第一章,而本章即被命為路易十四的「進場」。除了再次強調路易形象的表演特徵,亦是雙關語,為本書拉開序幕。此外,第三章「日出」及第八章「日落」,取代路易十四的「誕生」及「逝世」,是另一處文學性的筆法,呼應路易時而被擬作太陽之事。有趣的是,日出及日落工整地對稱,但末章卻是路易十四「回顧」而非反義詞「退場」;似在暗喻讀者,路易十四的生命是有限的,但包圍在外、屬於虛物的形象卻得以不朽,綿延至今而永不落幕。其次,本書研究方法結合編年與分析[2],路易的當代形象採編年分章,讀者易於掌握時間脈絡;其中,作者舉出大量被各方產出的形象並分析,試釋路易形象塑造的成果,及各形象之內涵。最後,各章有獨立明顯的主題,又不失前後連貫,如每章的首段及末段常補充相鄰章節的內容;而各主題進行歸類後,能以簡單的樹狀圖呈現概要,可見其結構完整。本書能被分為三部分:製造、接受及比較,又符合書名,以製造為重。「製造」講產出路易形象的製造者、方法等,又分民間及官方,民間以負面形象為主,見第十章;官方則產出正面形象,見第二章至第八章,但常要處理功名不相符的矛盾,見第九章。「接受」是群眾、貴族及使節等接收形象的人,見第十一章;「比較」則把路易與他人的形象相比,見第十二章。
排版及寫作手法亦值得讚賞。首先,敘述的邏輯性高,作者習慣先提出論點,再舉數枚例子作證;各論點間互相串連,並不斷地呼應問題意識;讀者便易於提綱挈領,通順地閱讀及理解。如作者為強調「路易的形象展現在多樣且多量的素材上」,便列舉各類材質,並公布藝術作品的統計數量,增加說服力。[3]其次,為展示形塑路易形象的多元媒體,本書圖文穿插,且鄰近之圖文互有關聯;圖畫除了呈現文字說不清的細節,使讀者更易了解外,也為枯燥的歷史作品增添活潑氣息,閱讀時在圖、文間轉換,接收不同形式的資訊,也較不易疲倦。最後,作者在每章開頭,引用一段文學的短言,文史結合也帶有活潑之意;這段短言常是呼應及總結全章,暗藏本章的重點。如第二章引言提及「適當」的讚美,就與文章中分析「如何應用修辭讚美國王」呼應[4];又如第三章引言中「幼時『表情威嚴』,長大後豈是泛泛之輩」,暗指路易十四從小就會扮演及偽裝,藉以顯露威嚴,長大後更是爐火純青地塑造自身的形象。[5]然而,排版上仍有兩點瑕疵。一是放入圖片立意雖好,但本書以黑白印刷出版,無法凸顯油畫的特色,也就是色彩的細節變化。如莫朗的〈橫渡萊茵〉被黑白印刷後,幾乎只見天空及樹,人物的行為、地面、河的位置幾乎完全無法辨識[6]。二是正文中若有引用,則直接把出處用括號置於引文後方,雖字型大小稍有縮減,仍些許干擾閱讀;建議可以利用註腳,將註釋集中放在頁面底部,這樣整齊、乾淨,也較美觀。
以下逐一說明書中運用的史學觀念。第一,Bloch與陳寅恪都認為「以今喻彼」能協助我們了解歷史[7];書中路易十四種種看似裝模作樣的舉動,作者以現代「宣傳」、「戲劇表演」的觀念比喻,也達到同樣的效果。 Burke 直言,要為現在與過去兩種不同的觀念建立溝通,與Carr的想法不謀而合[8]。第二,跨學科的史學分析為本書一大特色。因史料種類廣泛,因此需要圖像學、文學、建築學的知識;又要探討路易形象對他人的影響,也得對人類學、心理學有所了解,如人們視王國與國王為配偶的神祕心態,及逐漸以抽象觀念取代「類似」的概念[9];同時,作者是具備社會學訓練的史家,本書定位在「傳播史」的範疇。[10]各學科能彌補彼此不足之處,讓讀者更全面地認識路易的形象。另有Braudel及傅斯年贊同若運用跨學科的知識,對史學研究會有極大的助益;此外,傅斯年呼籲史家擴大史料的來源,與本書使用油畫、雕刻、紀念章甚至凡爾賽宮等進行研究,頗有相似之處[11]。第三,路易實施個人統治後,曾有紀念章讚揚他帶來「秩序與快樂」,並結束「混亂主宰一切」的時期[12],此與笛卡爾提出之科學研究「新方法」皆贊同獨立的決策及行動,比多人並行的混亂場面更好。[13]最後,路易十四有個形象被描述成聖路易。[14]藉著刻劃宗教聖人的形象,提升地位及權威的作法,也可見於清朝乾隆皇帝。[15]
本書除了文學、史學性格兼具,於書後的附錄及名詞集解,亦可明白作者的用心。附錄一、二統計路易十四在位各時段生產的紀念章及圖畫數量,以明確的數字增加說服力,並呼應第九章所言,這些大量製作的紀念章、圖畫,都是回應路易十四的形象危機。[16]另外,本書原文是英文,附上法文的名詞集解,有助讀者理解及進一步搜尋。整體而言,我對此書的評價甚高,它是一本有趣並考究嚴謹的歷史佳作。
[1] Peter Burke著,許綬南譯,《製作路易十四》(台北市:麥田,2001),P4。
[2] Peter Burke著,《製作路易十四》,P18。
[3] Peter Burke著,《製作路易十四》,P22。
[4] Peter Burke著,《製作路易十四》,P21、48。
[5] Peter Burke著,《製作路易十四》,P51、59。
[6] Peter Burke著,《製作路易十四》,P100。
[7] Marc Bloch著,周婉窈譯,《史家的技藝》(台北:遠流,2014),P47-48。布洛克與皮欒至斯得哥爾摩,皮欒捨骨董而就市政廳;布洛克說明:「我們一向是從日常生活的經驗……汲取出有助於我們重建過去的要素。」
陳寅恪,《金明館叢稿二編》(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2),P234。陳寅恪於香港倉皇逃命後,方理解中日戰爭逃難的歷史紀錄。
[8] Edward H. Carr著,王任光譯,《歷史論集》(台北:幼獅,1980),P23。卡爾認為,歷史是史家和史實不斷交互作用的過程,是「現在」和「過去」無終止的對話。
[9] Peter Burke著,《製作路易十四》,P157-158。
[10] Peter Burke著,《製作路易十四》。附上各學科被導讀人或作者提到之頁碼:具社會學訓練的史家(ix)、圖像學(xiii)、文學(xiv)、人類學(11)、心理學(15)。
[11] Fernand Braudel著,曾培耿、唐家龍譯,《地中海史》(台北:台灣商務,2002),P8。布勞岱爾渴望打破舊形式,成就新的「跨學科的歷史學」。
傅斯年著,《傅斯年全集》第四冊(台北,聯經,1980),P253-261。傅斯年鼓勵學者借助自然科學供給的一切工具,並動手動腳尋找新材料。
[12] Peter Burke著,《製作路易十四》,P80。
[13] René Descartes著,錢志純譯,《方法導論》(台北:志文,1974),P73-75。笛卡兒的名言「我思故我在」,暗示建立知識核心及判準必來自「我」,而非他人的知識或書籍。
[14] Peter Burke著,《製作路易十四》,P39。
[15] 北京故宮博物院,〈乾隆皇帝佛装像唐卡〉(https://www.dpm.org.cn/collection/religion/232814.html),2019.4.4參閱。乾隆皇帝篤信佛教,被蒙藏地區尊為文殊菩薩的化身。
[16] Peter Burke著,《製作路易十四》,P163。